English

创新:领导者的灵魂

1998-11-01 来源:光明日报 孙奎贞 我有话说

江泽民总书记曾在1995年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讲:“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1998年6月,他又重申了这一观点:“迎接未来科学技术的挑战,最重要的是要坚持创新,勇于创新。……中华民族是勤劳智慧的民族,也是富有创新精神的民族。”

笔者认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同样也是领导者的灵魂。

解决问题需要创新

大科学家爱因斯坦有句名言:“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因为解决一个问题也许仅是一个数学上的或实验上的技能而已。而提出一个新的问题,新的可能性,从新的角度去看旧的问题,却需要创造性的想象力,而且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这话虽是针对科学而言,但对领导工作具有同样的指导意义。因为领导工作如同其他工作一样,都是为了解决问题。而要解决问题,首先就要提出问题。

在许多情况下,如果我们拘泥于传统观念,用旧的思想方法去观察事物,往往不会发现什么问题,但如果换一个角度,用新的观念、思维方式去看事物,就会发现问题。特别是改革年代,许多看惯了、习惯了的事物,需要我们用新的眼光,创造性地思考,才能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需要创新,同样,解决问题也需要创新。邓小平同志说:“有好多问题不能用老办法去解决,能否找到一个新办法?新的问题就得用新的办法来解决。”解决问题的方法与问题本身之间有4种关系:(1)用旧方法解决旧问题。这种问题过去出现过,因而是旧问题,这种解决问题的方法过去使用过,因而称为旧方法。用旧方法解决旧问题带有很大的重复性,主要是凭过去的经验。(2)用旧方法解决新问题。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前进,不可避免地出现大量新问题。有许多旧方法已经不适应现在形势发展需要了。在这种情况下,仍然沿用旧方法,是不能解决问题的。(3)用新方法解决旧问题。由于情况的变化,认识的深入,对于一些旧问题,人们可能创造出新的、更好的方法去解决。比如,住房紧张,一直是城市居民的老大难问题,现在改革住房办法,逐步取消福利分房,实行住房商品化,这一新方法的实施,必将带来住房紧张的缓解。(4)用新方法解决新问题。特别是在改革中出现的新问题,有许多是很难用旧的方法去解决的,这就要求领导者充分发挥创造性,创造解决新问题的新方法。在这一点上,经济特区表现得最为明显。特区的特点就是尝试用一些新方法解决新问题。我们说改革是一场伟大的创造,就是指创造中国特色的现代化建设道路,创造解决中国问题的新方法。

执行政策需要创新

领导的基本职责,就是制定政策和执行政策。毛泽东同志说:“政策和策略是党的生命,各级领导同志务必充分注意,万万不可粗心大意。”邓小平同志说:“党委的领导,主要是保证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有些领导同志常常处理不好这样一对矛盾:一方面,要坚决贯彻党和国家的政策(包括方针、政策、重大决策等),另一方面又不能照抄照搬,不能搞一刀切。怎样才能把这两个方面统一起来呢?唯一的办法就是要创造性地执行政策,要创新。

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根据全党、全国的情况提出来的,对全党、全国都是普遍适用的。但是,每个地区、每个部门、每个单位又都有不同于其他地区、其他部门、其他单位的特殊情况,即矛盾的特殊性。唯物辩证法的一条基本原理是,不同性质的矛盾需要不同的方法解决。这样,在政策和实际之间,必须有一个中间环节,即要真正能够落实党和国家的政策,解决本单位的实际问题,就必须以政策为指导,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创造出能够解决特殊矛盾的具体方法;没有这个中间环节,政策就不会真正落实,实际问题也无法解决。领导者的创造性主要地、集中地表现在这一点上。一个创造性的领导者,就是能够在政策与实际之间,摸索到落实政策、解决实际问题的具体方法,反之,一个没有创造性的领导者,或是把政策照抄照搬照转,只起“收发室”、“留声机”的作用,或是消极等待上级拿出具体办法来,方案上面拿,办法上面出,经验上面给,工作上面催,这种状况是不可能开拓新局面的。

在政策的指导下,领导者创造的解决问题的办法,具有可行性与具体性两个特点。所谓可行,就是适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脱离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和现有条件,方法再完满也无济于事。所谓具体性,是说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是根据全党、全国和全局的情况制定的,因此一般都是比较原则的,而基层领导者所创造的方法,是党和国家政策的具体化,是针对本单位的具体问题而制订的,以解决具体问题为目的,因而具体而又可操作。

执行政策过程中的“一刀切”的错误,从思想方法上讲,就是缺乏创造性,不能结合本单位的具体实际,创造出适合本单位情况的特殊方法,而是把只适合于某些特殊场合的办法,硬套在所有场合。

领导经验与创新

领导工作中的经验是十分重要的。经验丰富的领导者在处理一般性工作时,可以借鉴以往经验或他人经验,因而显得应付自如,胸有成竹;而没有经验的领导者,在处理问题时常常感到心里没有底,无所措手足。经验是人们在长期实践活动中积累起来的,是经过反复运用的。在其遇到的问题和以前的经验相类似的情况下,对问题的判断和行为方式的选择就十分迅速。但是,在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多样化、复杂化的条件下,经验的局限性日益明显。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飞速发展,新学科层出不穷,新知识呈几何级增长,新事物、新情况不断涌现。在这种情况下,很难靠老经验去解决问题。因为一个人的经验毕竟有限,不能事事都去亲身经历。一个人的感知能力也很有限,正常人只能每秒钟处理100个比特信息,而电子计算机每秒可以处理数以亿计比特的信息。在现代社会中,经常需要把十几个以至更多的情况联系起来判断、探索,这就使那些只凭经验做决策的模式不适用了。

从认识角度看,经验有两个基本特点:一、它带有一定的重复性。就是说,可以运用经验处理的问题,必须是在历史上重复出现的。二、它带有一定的表面性。就是说,借鉴经验处理问题,新信息与记忆库中原有信息的比较,通常只是表面的比较,或只是属于现象上的类比,而未深入到对事物本质性的、规律性的理性认识。由于这两个特点导致了经验的一个根本缺陷,即缺乏创造性。创造性以创新为本质特征。如果思维加工制作出来的不是新东西而只是重复过去已有的东西,那么就不是创新,而是重复。而经验的基本特点就在于重复过去的东西,对于未曾出现过的新问题则无经验可以借鉴。在改革中,领导者必然会遇到大量未曾出现过的新事物、新问题,如果还仅凭经验决策,那就必然表现得保守、僵化和封闭。所以,邓小平同志指出:“改革开放胆子要大一些,敢于试验,不能像小脚女人一样。看准了的,就大胆地试,大胆地闯。深圳的重要经验就是敢闯。没有一点闯的精神,没有一点‘冒’的精神,没有一股气呀、劲呀,就走不出一条好路,走不出一条新路,就干不出新的事业。”

按经验处理问题时,总是面向过去,总是把问题及其解决办法同自己过去曾经有过的经验相比较。经验思维是一种典型的后馈思维。经验来自过去,它对现在和未来当然有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但是,领导绝不是对过去的领导,也不仅仅是对现在的管理,应该面向未来。现代社会的特点之一就是面向未来。这样,如果仅仅停留在经验上,就不能准确地把握未来,创造未来。领导工作是既有过去的经验,又要科学地了解和认识未来,而且在权衡熟悉过去和科学地创造未来这两个方面时,应该更重视认识、掌握和预测未来的能力。如果仅仅依赖过去的经验,则根本无法创造性地开辟未来。

尊重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

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坚决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的伟大创造力,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基本原理,也是我们党在几十年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能够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的一条最宝贵的经验。唯物史观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无产阶级的政党、领袖只有焕发并依靠千百万群众的创造力,革命的首创精神,才有可能取得革命和建设的胜利。离开了人民群众,即使是天才人物,也将一事无成。“千百万创造者的智慧却会创造出一个比最伟大的天才预见都还高明得多的东西。”(列宁语)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是人民群众的伟大事业,也要依靠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才能取得成功。邓小平同志指出:“干革命、搞建设,都要有一批勇于思考、勇于探索、勇于创新的闯将,没有这样一大批闯将,我们就无法摆脱贫穷落后的状况,就无法赶上更谈不上超过国际先进水平。”

领导者应该如何对待群众的首创精神?

第一,为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创造一个良好的环境,这是各级领导的首要任务。人的创造性的发挥,既有赖于人的主观因素,又与其所处的环境密切相关。群众的智慧、创造力、想象力的充分发挥,也都是在一定的环境之中,都受某种环境的影响。良好的环境有利于激发、调动群众的创造性,恶劣的环境则有碍于群众创造性的发挥。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环境中人民群众的积极性、首创精神受到极大的压仰。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思想大解放,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一下子迸发出来。特别是在农村,广大农民群众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从实践中摸索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农村发展新路子。这不仅解决了我们多年来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农业问题,而且使农村改革一马当先,率先成功,成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先导,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进行其他改革的信心和勇气。

第二,总结人民群众的创造成果。无疑,当群众的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时,会提出许多合理建议,新鲜的办法,精彩的见解。但是,这些建议、办法、见解还是分散的、不成熟的、无系统的,只有经过领导者的分析、研究,通过加工制作功夫形成集中的、比较成熟的、更加系统的统一意见,才能在群众中实施。在改革中,各地人民群众创造了许多好经验、好办法,这些经验、办法,开始时总是在较小的范围实施,经过科学地总结,形成政策和决策,然后在较大范围甚至在全国进行推广。也就是说,领导者不但自己要有一个创新的头脑,而且对群众的首创精神也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一旦发现群众中创造了新鲜事物,要及时予以支持、总结、集中、提高,上升为理性认识,并在有条件的地方推广,这样,就对群众的创造成果起了提高和放大的作用。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